幼年的韩春雨(前排左一)与父母、哥哥在一起。 韩春雨供图
今年5月,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因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成果文章成为“网红科学家”。随着其家底被曝,人们发现原来“网红科学家”有如此深厚的家学渊源:其父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韩进廉,1981年发表了《红学史稿》,在红学和明清小说上颇有研究;其兄河北大学教授韩田鹿,2010年登上央视超人气节目《百家讲坛》。“一门三教授”,让人们不禁对韩家家风表示好奇。
严以修身,为孩子选择“朋友圈”
“严以修身!”提起家风,韩春雨脱口而出,“父亲是个有道德洁癖的人,对自己要求特别严,绝不做有违道德的事,绝不让别人说自己不好。”韩春雨连用了两个“绝不”。
韩春雨说,小时候,父亲从没想过利用自己的教授身份为他们择校,却严格为他们选择“朋友圈”。提起当初父亲的严厉,兄弟俩感激至今。韩田鹿说:“小孩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一步走错,可能整个人生轨迹就都改变了。”
“他们的父亲挺严厉的,老大比较淘气,所以受的鞭策多一些,老二乖巧,常常吸取他哥哥的教训,不犯同样的错误。”韩春雨的母亲刘桂兰老人回忆说。但有一次,韩春雨也因“调皮”受到父亲严厉的教育。高中时,正处在叛逆期的韩春雨一改往日的乖弟弟形象,不再管韩田鹿叫“哥哥”,而是叫“小鹿”或“韩田鹿”。韩进廉发现后,非常严厉地对韩春雨说:“‘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即使弟弟长高长大了,也要尊重哥哥。”
“我也曾迷惘过,虽然对科学有向往,但有时也会想,那个东西是不是不现实?是不是太遥远……”韩春雨坦言,他能保持自己正确的是非观,不被外界迷惑,靠的正是严以修身的家风。他说:“严就像是紧箍咒,保证我们不出大圈、不犯大错,始终走在正道上。”
踏实治学,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韩田鹿大学考取的是父亲所在的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让韩田鹿自豪的是,当时整个中文系的人对父亲都非常敬佩,不论是在品德上,还是在学术上。
韩田鹿哥俩都记得,很多个深夜,父亲趴在家里小平房的碗橱上写《红学史稿》,为一个细节反复推敲,查阅资料。兄弟俩那时最常干的事是帮父亲抄书稿。有一次,韩田鹿抄得不耐烦了,字迹有些潦草,父亲当即告诉他:“做学问和干活就要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巧,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韩进廉深爱中国古典文学,是一个典型的“书痴”,韩家藏书众多。在父亲的熏陶下,韩田鹿渐渐爱上文学,甚至高考前还藏在被窝里偷偷看课外书到很晚。高考后正好赶上搬新家,父亲让他把所有的书搬过去,并分类整理好。正值夏日,韩田鹿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石家庄市区,一搬就是半个月。“搬书是每次我家搬家时的重头戏。父亲就是这样,让我们在不经意中接触到中国文化最高尚、最智慧的东西。”韩田鹿说道。
做学问态度重要,方法同样重要。父亲告诉韩春雨的方法是“知行合一”,在这一点上,文理其实是相通的。韩春雨先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后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读博。“从农学转为医学跨度很大,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我都不懂,虽然不停看书,可还是非常吃力。”韩春雨说,这时父亲告诉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边做边学,才能领会科学的真谛。于是,韩春雨来到实验室,边看书边做实验。韩春雨笑称,得了父亲“知行合一”的四字真经,从此人生就像“开了外挂”,什么困难都不可怕了。
精神传家,赓续严实家风
严实家风是韩家人的“精神之钙”,没有严,品德会滑坡,纵是才华横溢也做不成大事;没有实,学问不扎实,就不会在学术研究的路上走得更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父亲做研究的时候,学术研究的氛围并不浓,但父亲爆发出来的工作热情让我非常感动。”韩田鹿说,那时父亲常说,做学问不在于身处什么位置,而在于自己的坚持和努力。
人最可贵的就是不断进步的愿望和能力,在这一点上,韩春雨兄弟俩跟父亲很像。“在我内心里,即使没有发表这篇文章,即使大家不知道有韩春雨这个人,我的自我认同也一直是科学家,而不是科学工作者。”在一个“小作坊”式的简陋实验室里,十余年来韩春雨心无旁骛、醉心科研,虽历经挫折,但他对科研的热爱从未消退,一直坚守自己“科学家”的身份,并乐在其中。韩春雨说:“做科研屡战屡败是家常便饭,科学家就得要有屡败屡战、越挫越勇的精神。”
如今,韩春雨的儿子所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知道他有个“网红科学家”爸爸,还有个上过《百家讲坛》的伯伯。韩春雨说:“孩子挺自豪的,说自己要好好学习,做个有本事的人,不能给爸爸和伯伯丢人。”
韩春雨的儿子这样想,是因为韩春雨兄弟俩常这样说:“父亲为我俩树立了标杆,现在我俩也要为家里的下一代树立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