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文化 > 廉风清韵
人民论坛谈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意涵:理想 情怀 视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07-07 16:14:40  点击数:

  随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显,文化日益走入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战略思想,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高远的文化理想、深远的文化情怀、平远的文化视野。

  当今时代,战略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中最具决定意义的主题词。处于伟大历史复兴进程拐点的中国就处在这样一个战略时代,这是一个全球化语境中文化思潮空前激荡的时代,也是国家软实力竞争不断加剧的时代。随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显,文化日益走入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中心。国际上,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反扩张、渗透和反渗透的博弈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焦点之一,对文化资源和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全球性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进入全球市场,越来越多的区域文化经济融入现代世界市场体系。各种文化力量之间的博弈空前激烈。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频频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随着施政目标的全面推进,习近平的文化战略思想凸显,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远的文化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以“中国梦”的话语表述获得最广大人民的认同,作为最有精神感召力的文化符号凝聚了社会转型期的民心

  习近平的文化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光辉思想的传承和弘扬,体现了我党对文化本质的深刻认知与文化自觉,具有高远的文化理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高度肯定,是我们面对纷纭复杂形势的定力之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弘扬马克思主义文化理想和信仰,不仅管当前,更要管长远。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能缺失理想,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就提出了具有伟大精神感召力的“中国梦”,它以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寻常百姓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为核心,激发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凝聚了国家、民族、人民、个人的共同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寻常百姓之心为心,把党的文化理想和精神追求播撒在中华民族的心坎上,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的使命。“中国梦”的价值感召不单是着眼于国家发展的现实利益,更是一次价值上的逾越,被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文化“价值高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以“中国梦”的话语表述获得最广大人民的认同,作为最有精神感召力的文化符号凝聚了社会转型期的民心,其思想是接地气的,切近人民大众心理,体现大众喜怒哀乐,以最朴素的民间语言和老祖宗的语言表达出来,最温暖人心。

  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不是突兀的,是我党对文化本质认知和文化自觉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从十二大到十四大的十五年间,历次党代会反复重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将文化建设视作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文化开始以独立的形态进入党的工作视野。十五大则明确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地位开始凸显。十六大不仅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还确立了小康社会的文化发展目标,阐明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任务,明确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七大首次做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部署,表明中央开始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从党的文化自觉,可充分感觉对文化的理解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

  在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中,文化建设被置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中,提到“文化立国”的战略高度,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文化上升到引领文明进步的高度。文化发展旨在激发全民族的文化活力、文化创造力和想象力,焕发全民族的文化激情,文化建设需要各领域、各民族和每个人的广泛参与,以全民族文化素质和文化意识的提升释放实现伟大复兴的正能量,这样的文化观才能支撑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

  面对世界格局的多变、多元价值观冲击、转型的阵痛,唯有唤起国人的文化自信,才会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才会有对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扎根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获得民族文化强有力的润泽,才会有搏动的心去真诚践履,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沦为话语的自我复制和自说自话的空洞表演。失去真诚的信仰追求,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无从谈起。正如新编历史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国家的复兴不能失去精神支撑和理想感召,精神理想要接地气。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接地气,以梦想和信仰来照亮大众的生活。提出中国梦,就是为了克服精神懈怠,为一些精神迷失的人提供精神支柱,为人民点燃梦想。因此,习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这种战略意识,源自我党对世情、国情的深刻把握。放眼全球,当今世界正走向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国际体系中新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格局正在形成。在新的全球战略格局重组中,文化的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政要对文化的软实力日益倚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向的正是中国如何在文化转型的时代取得文化发展的自主地位,如何在新的世界格局重构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这样一个时代的命题。从国内看,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今日中国已站在近代170多年来的历史最高点,走到了一个通向大国复兴和崛起的历史关节点上。“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文化的发展、人的发展已经为“发展”做出了新的定义。发展不单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发展的最高阶段。这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也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其本质是以人为本。正如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所讲: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智、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升华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

  深远的文化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沃土中

  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不仅走向历史的前台,还越来越进入国家政策的中心,文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目标中,文化已成为“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支撑点和价值之源。文化力的凸显不仅表现在自身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还表现在增强国家认同感的凝聚力与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支撑上。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沃土中,具有深远的文化情怀。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习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在山东曲阜考察时,习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这是由中国的遗传基因决定的。

  文化自信使我们勇于亮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所谓中国特色主要源自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总书记的论述,阐明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奥秘就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遗产、精神记忆和文化心理结构,是构成我们“三个自信”的基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夯实文化的根基。这个根基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把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产业创造出适合时代特点的文化精品,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等化,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平远的文化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是开放的,海纳百川,体现了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

  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不仅契合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感召,还作为一种现代文化价值观,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精神基础。其文化思想是开放的,海纳百川,有着平远的文化视野,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的实践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及其现代性立场上,体现了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

  和而不同是中国的文化精神,也是建构和谐世界的基础。习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是不可想象的。对待不同文明,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目标。文化在本质上不是冲突的,而是宽容和共享的。应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人类共处一个地球村,要用欣赏、包容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文化说到底是人类应对挑战的产物,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文明,将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个开放的中国,正与全球共享自身发展机遇,让世界对中国的发展充满期待。

  中国共产党一贯强调对古今中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采取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态度。毛泽东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古今中外法”,认为这是对待文化问题的一种“全面的历史的方法”。①习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勇于探索、不断前行。”面对世界一些国家对中国存在的偏见,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因为文化底蕴的力量,习总书记说,“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的共有禀赋”,“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是两个伟大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欧洲之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采,张扬了“中国风”,让全世界了解中国道路、中国立场、中国机遇和中国精神。启示全世界,看待中国的视角,要跟得上中国的发展变化,当今中国正努力成为传统底蕴和先进理念兼备的现代国家。所谓“文化强国”旨在培育一种汲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反映时代发展和中国实践要求、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对此,中国已做好准备,用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姿态,展示发展的勇气和智慧。

版权所有: 中共张家口市纪委 张家口市监察委员会 E-mail: zjksjwxcb@163.com
冀ICP备13019057号-2 Tel: 0313-8081621 4113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