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静(1910—1997),曾用名苏孝顺,福建省海澄县(今龙海市)人。早年赴缅甸谋生,1932年回国参加海澄县红军游击队,同年转入中央红军第一军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一军团总指挥部参谋、科长等,长征中率侦察部队在前方收集情报,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兼敌工部部长、战时工作委员会公安处副处长、山东军区政治部秘书长等职,参加了平型关等战役和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参谋处副处长兼情报处处长、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情报处处长、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兼教育处处长等职,参加了开辟东北根据地的斗争和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在平津战役中,作为我军代表进入北平同傅作义的代表及傅本人进行谈判,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特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副参谋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5年,苏静被授予中将军衔。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将军,苏静的一生不仅在军事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他在为人处世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苏静身边的战友和同志发现,苏静是一个置个人名利于不顾、廉洁奉公的人。他总是教导他的下属和子女在工作上要始终有一种默默无闻,向前冲,忘我的精神。
每当苏静的原警卫员苌永欣向别人提起苏静时,都不无遗憾地发现知道他的人寥若晨星。这位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辽沈战役中的智多星、北平和谈的重要参与者,经历了枪林弹雨的百战将军,何以如此默默无闻?苏静从未向别人提起过他的战功,对于他的历史贡献,苏静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如果说我对革命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时,向林彪建议采取坑道近迫作业攻城的战术,被林彪采纳。”真的就那么简单吗?林彪可是说过“一个苏静顶十万兵”,从中可以看出苏静是多么的自谦啊!
苏静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把工作出色完成好,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崇高荣誉,得不得奖章、上不上史册、有没有掌声并不重要。”
原警卫员陈伟回忆道:“首长生活很简朴,吃饭非常简单,大多时中午一碗面条,晚上一碗稀饭,从不挑剔饭菜,做什么就吃什么,从没有意见。首长很注意节约水电,事事喜欢亲力亲为。夜晚,他经常亲自去关掉院子里的灯,有一次我还看见首长自己修理漏水的座厕,我说水电费又不用交,明天请人来修吧!首长说,我们没有浪费资源的权利啊!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国家和军队的高级干部,苏静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廉洁、朴素的本色,身居高位,却不功高自傲,对待家人十分严格。
苏静一直居住在北京西四一个比较旧的四合院内。因为是老房子,年久失修,部分房间还没有暖气,对工作和生活均有一定影响。20世纪70年代,有很多领导干部被打倒、抄家并迁出北京,空出不少四合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几次提出要为苏静更换新的住房,都被他拒绝。在国务院工作期间,他一直乘坐从部队带去的老式“吉姆”轿车,没有换乘当时国内最好的“大红旗”轿车。
苏静的夫人冯澍芬是1939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20世纪50年代复员在家。60年代有不少类似情况的女同志恢复了工作和待遇,还上调了级别,苏静的老伴也向他提出过这样的要求。但是,他总是觉得自己是领导干部,又管着办理此事的业务部门,有利用职权之嫌,劝阻老伴一切要知足,就不要向党伸手了,始终没有答应老伴的要求。一次在京西宾馆看电影,他碰到余秋里,后者直率地说:我看冯澍芬比赵秘书文化水平高,当办公室主任没问题。苏静只是笑笑,然后把话题岔开了。他就是这样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的,一生没有为自己和家人的事麻烦过领导和组织。
80年代,“四人帮”被打倒,各部干部基本解放,地方形势好转,苏静向国务院提出了返回军队工作的请求,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并为其写了很好的鉴定。从国务院返回军队后,有人劝苏静说:你在国务院工作了这么长时间,应该去找熟悉的首长,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苏静一笑了之。
返回军队后,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长的迟浩田同志找苏静谈话,准备安排他做总参顾问,苏静明确表态说:“名誉职务就不要了。”朴素的语言传递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胸怀!真正的淡泊名利,只为党和人民作更多的贡献!
苏静工作生活的这些细节发人深思,中国共产党何以从最初的几十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8600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直有无数像苏静那样低调自律、无私奉献的急先锋,他们心中只装着祖国和人民,唯独没有自己和自己的家庭。